新闻资讯

让我们扬起奋斗的风帆,吹响奋斗的号角

首页 新闻资讯 应急行业

厦门市应急管理局:筑牢防灾减灾救灾第一道防线

2024-03-27

厦门市应急管理局:筑牢防灾减灾救灾第一道防线

  暴雨多、台风多、强度大,森林覆盖率达41.92%,特殊的地理环境和气候条件,造就了厦门海陆空安全风险交织叠加的特点。如何筑牢防灾减灾救灾第一道防线?带着这个问题,近日,本报记者走进思明、湖里、集美应急管理部门,了解他们的新思路、新做法。

  防台防汛

  实时监测水位

  第一时间提醒警示

  雨水倒灌进商户,大量物资商品泡水——早些年,台风暴雨来袭时,中山路片区发生过大面积积水事件。这样的情况近年来鲜少出现,除了相关单位努力落实各项防范措施,一个应急“神器”——水位监测设备也在暗暗发挥作用。“我们在中山路的地面和地下管道安装了水位传感器,能够准确感知水位的高度,实现对水位的实时监测。”思明区应急管理局防汛应急指挥平台项目负责人员赖永辉告诉记者。

  2023年,台风“杜苏芮”登陆福建,给厦门带来强降雨。正在办公室的赖永辉接到预警,中山路水位异常!“在水位达到预警线后,水位监测设备就发出信息,我们立刻通知街道和相关部门了解现场情况,很快,各单位就迅速做好应急准备,采取强排等措施把水位降到预警线以下。”赖永辉介绍。

  同样,在民族路、前埔社区溢洪道、百家村菜市场等易积水区域,思明区应急管理局在关键部位也安装了水位监测设备。

  “在探索‘物防’和‘技防’能力方面,我们不断创新手段和方法。建设防汛应急指挥平台,实现实时天气数据共享和信息集成;安装水位监测设备,做到第一时间提醒和警示。”思明区突发事件应急中心副主任李景秋告诉记者。

  4月1日至10月15日是厦门的汛期,近日,李景秋和同事们正忙着开展汛前隐患大排查,这次排查,新增了蜂巢山料船头9号、洪文龙山小学旁2个易积水点。“思明区易积水点共有34个,地质灾害风险隐患点18个,这也是汛期我们关注的重点部位。”

  李景秋介绍说,汛前预防时,他们注重从责任落实、预案修订、物资储备、设施检查、应急力量明确以及安全隐患排查等方面入手,全面夯实防汛抗灾基础。汛中防御时,严格执行24小时值班制度,同时,组织相关责任人员巡查易涝点、地质灾害隐患点等关键区域,及时发现并处理潜在的安全隐患。在必要时果断采取转移群众、启动应急响应机制,从而确保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去年9月初的台风‘海葵’,造成思明积水超过100处、山体滑坡超过20处。因前期措施得当,有效确保了人员无伤亡和财产少损失。”

  记者从市应急管理局了解到,我市不断加强以市应急指挥中心为中枢的防汛应急指挥平台建设,接入气象、海洋、水利、资源规划等市防指成员单位的17个专业模块,实时接入全市84个水库、388个雨量监测点和82个风速监测点,形成上下贯通、运行顺畅的信息化防汛指挥网络,从而保障了全市防汛防台风工作指挥决策高效开展。五年来,应急管理系统有效防御“杜苏芮”“苏拉”“海葵”等对厦门造成较大风雨影响的台风和54次暴雨过程。

  防灾减灾

  推进“第一响应人”建设

  强化“第一救援”理念

  作为湖里区江头街道安全员,曾明还有一个身份——“第一响应人”。在2023年湖里区“第一响应人”应急救援技能竞赛活动中,他夺得第一名。“‘第一响应人’在应急救援体系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我们通过定期培训和演练,不断提升业务水平和应对能力。”曾明说。

  “第一响应人”是指在突发事件中第一时间赶到现场进行应急处置的人员。深入城市“毛细血管”的“第一响应人”越多,市民越有安全感,因灾或者因事故损失也会越低。近年来,湖里区以“全国综合减灾示范社区”为试点单位,发挥辐射作用,广泛开展伤员救助技术、心肺复苏术与避险疏散逃生技能等“第一响应人”实用技能安全培训。

  经过几年的探索,湖里区“第一响应人”品牌在全市叫响、走在前列。“我们不断强化基层‘第一时间,第一现场,第一响应,第一救援’理念,积极营造湖里区安全和应急文化良好氛围,进一步提升基层防灾减灾救灾能力。”湖里区应急救援科干部陈龙说。

  街道社区等基层单位是社会治理的基本单元,处在灾害风险的前沿。陈龙告诉记者,在预防灾害方面,湖里区应急管理局坚持关口前移,加强自然灾害防治能力建设,全区现有自然灾害避灾点68个、“全国综合减灾示范社区”19个。

  在湖里街道村里社区,居民通过手机点击任意避灾点名称,就能一键导航抵达避灾点。社区联合厦门市气象局引入厦门市突发事件预警发布平台,成为首个实现自然灾害实时预警的区域,2022年被评为“全国综合减灾示范社区”。

  濠头社区网格员在日常走访中发现,台风暴雨来临时高空玻璃破损、阳台盆景掉落等给群众带来“飞来横祸”,为此,濠头社区采用“网格化+科技赋能”模式化解高空坠物隐患治理难点。

  禾缘社区探索救灾路径,守护海边生命线。禾缘社区五缘湾水上义务救援队,这支60来人的队伍,近三年累计救起溺水者31人。

  “我们积极稳妥处置台风、暴雨、寒潮等自然灾害带来的影响,全区防灾减灾形势总体稳定,为湖里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坚实安全保障。”陈龙表示。

  “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市应急管理局有关负责人介绍说,五年来,该局坚持以防为主、防抗救相结合,加快构建防灾减灾救灾“一条链”,实现防灾的关口更靠前,减灾的基础更牢固,救灾的机制更灵敏。厦门在全省率先完成第一次全市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和同安区全国普查试点工作,在全市45个镇(街道),545个村(社区)开展基层防汛能力标准化建设,省内首创“避灾点数字地图”,成功创建全国综合减灾示范社区113个。

  森林防火

  开启森防智慧模式

  第一时间自动探测

  清明节即将到来,这是春季森林防火最重要的时候,也是护林员最忙碌的时刻。

  这几天,集美区灌口镇护林员邹仪群每天都上山巡护,排除火情隐患。他手握工具,随身携带防火知识宣传单,沿着龙岗哨卡一路往上巡,来回6公里,巡护一趟下来要2个多小时。

  灌口镇有着丰富的森林资源,“我们把森林划分为25个网格片区,25位护林员深入各自网格责任区巡山守护,切实做到山有人管、林有人护、火有人防。”灌口镇林长办工作人员陈志重介绍。

  近年来,随着进山入林休闲旅游的市民以及户外探险人员快速增长,林区管理难度相应增加。“以前,森林防火主要靠人工巡护,存在盲区和死角,去年,森林火情预警监控系统启用,这一‘火眼金睛’的森防智慧模式,有效提升森林防火能力。”陈志重说。

  “你看,这是3月22日的一次系统报警。”集美区应急管理局森防办干部程炜打开森林火情预警监控系统,报警时间、报警云台、火点位置一目了然。他告诉记者:“接到报警信息后,护林员5分钟便赶到现场及时处置。”

  集美区森林主要集中在灌口镇、后溪镇、侨英街道和坂头林场。程炜介绍,集美区委托铁塔公司,围绕重点火险区域建成了15处高点监控,利用“高点瞭望+热成像探测+烟雾监测”技术,实现可见光、热点、烟雾同步探测,可覆盖全区94%以上的林区,实现林区火情第一时间自动探测、自动报警、自动定位。

  集美区应急管理局还委托第三方测绘公司对森林火灾风险隐患进行全方位、地毯式清查。“我们按照‘一点一档’原则,对全区林区内的零散墓地、经营及种植养殖户、住家及民间信仰点等2600余个火灾隐患点建档挂号,融合精准定位数据、多角度高清照片、点位联系负责人和片区护林员等要素信息,建立‘实景式’‘多维化’档案管理。”

  日常巡护中,无人机配合区专业森林消防队进行空地联合巡查。只要发现违规用火行为,就采取高空喊话等方式及时劝止。突发火情时,集美区应急管理局以一辆轻型房车为载体,依托无人机侦查平台,加装通信联络系统、视频回传等系统,建立区森防指前线指挥所,确保指挥精准。

  “集美区积极探索现代科技赋能新模式,森林火灾预防监测、快速反应、应急指挥和综合扑救能力进一步提升,林区火情逐年下降。”程炜表示。

  据悉,厦门森林覆盖率达41.92%,森林防火形势严峻复杂。市应急管理局建成森林防灭火信息综合管理系统,基本实现六个行政区森林防灭火专题数据、山体道路数据的全覆盖。同时积极协调引入森林消防“国家队”,基本形成以一支国家队、六支地方专业队为核心、护林员及基层应急队伍为补充,覆盖市、区、镇(街)、村(居)的四级森林消防队伍,全力筑牢森林防火安全墙。

  (厦门日报记者 刘艳 通讯员 陈月雅)

查看原文点此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