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我们扬起奋斗的风帆,吹响奋斗的号角
2023-11-29
为改善城区人居环境,呈现河畅、水清、岸绿、景美的生态面貌,近年来,按照长宁区建管委数字河道的建设要求,区河道所积极建设新泾港数字孪生探索平台,推动智慧水利建设发展的同时,以数字化手段提升河道治理水平和效能。
清澈的河面映照出袅娜的树影,隐约能看见游来游去的鱼儿,蜿蜒的河岸绿树成荫,吸引小鸟栖息安家……如今新泾港(长宁段)的生态环境焕然新生,大家漫步在河岸,欣赏优美风景、放松身心的同时,也实实在在收获满满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据悉,新泾港(长宁段)北接苏州河,南至延安西路,河道全长约4.22公里,是一条重要的市级河道。此前,长宁区开展中小河道生态治理,已对新泾港(长宁段)开展全面整治,使河道水质进一步提升,两岸生态建设也持续推进。2020年,区建管委全力打造新泾港慢行系统,为市民呈现与河道相映成趣的河岸景观小品,以及具有人文景观特色的慢行步道,吸引越来越多市民前去新泾港(长宁段)观景游玩。
为加强河道长效管护,持续改善水生态环境,区河道所积极建设涵盖数字孪生河道日常管理、河道水质“四预智慧”监管等业务的新泾港数字孪生探索平台,上线活水畅流、防台防汛、视频监控、智能预警和报警联动等功能,以实现河道“水清、河畅、岸绿、景美”的目标。
装上“智慧大脑”,
河道水情实时监测
记者在长宁区河道所看到已投入使用的新泾港数字孪生探索平台智慧大屏,其中清晰地展示着新泾港(长宁段)的水质和水位动态体征、监测预警、上下游水质、泵闸调度等情况,实现新泾港(长宁段)水情“一屏掌握”。
据悉,新泾港数字孪生探索平台是以新泾港河湖地图为基础,采用精细化自动建模技术对河湖进行三维可视化展示,然后通过高效数据采集设备及专业的数据处理流程生成结果,直观反映地物的外观、位置、高度等属性,为孪生模型真实效果提供保证。
“我们在新泾港沿线的水环境监测站、泵闸、排口等重点区域布设了智能摄像头,河道内放置了流量计、水位计等测量装置,还将市级气象和水质监测数据引入平台。”据区河道所工作人员介绍,这些基础设施体系构成新泾港数字孪生探索平台的数字底座,即可作为河道水位、水质、河道AI识别预警等功能的数字基础,提高河道信息展示度,对物理河道治理管理全过程进行数字化映射,实现对各类对象和数据的场景化展示。
记者了解到,传统水质监测测量的周期时间较长、程序较繁杂,新泾港数字孪生探索平台上线后,即可实时获得河域内的水质数据和情况分析。此外,发现水质有异常情况,平台也会及时进行提醒和联系处置。
物联感知“一张网”,
筑牢预警安全防线
“今日天气为晴天,建议开闸引水,注意水位控制2.9m。”新泾港数字孪生探索平台每日会根据后台气象数据和河域水位情况提供泵闸调度科学建议,全力保障防汛供水和水环境改善,构建数字河道安全屏障。
据悉,新泾港数字孪生探索平台基于新泾港数字孪生底座,构建以河道水质保障为核心目标的预报、预警、预演、预案智慧业务体系。可结合河道上下游水质多源监测数据与河道水文水动力情况,对河道水质未来变化趋势进行预测,实现新泾港水质预判功能,还能结合多源水质监测识别结果,对水质超标情况进行预警。
值得一提的是,基于雨水管网水文动力模型和河道AI视频分析,平台可进行不同条件下的水质模拟和处置,从而在出现异常时,可以及时启动突发水环境事件应急响应预案,并采取相应的水处理措施,确保河道水质安全。
另外,区河道所还构建新泾港河道沿线泵闸调度指令库,提供收集、展示并发布建议调度指令的功能,辅助支持泵闸调度工作的开展。结合实际业务需求,新增泵闸调度匹配功能,根据泵闸运行数据、闸内外水位数据、泵站调度原则,将泵闸实际运行情况与泵闸水利调度规则进行对比,对于非匹配的情况进行告警,支持泵闸调度。
数字化赋能,
让河道治理更“聪明”
“一旦河道出现漂浮垃圾等异常情况,摄像头会实时捕捉,然后同步通知养护单位,及时进行处理。”据介绍,新泾港数字孪生探索平台上线后,也进一步提升了河道治理的质量和效能。
河道沿线布设的摄像头会实时采集监控区域中的影像,基于人工智能算法模型,对影像进行实时分析、轮巡分析、定时抓图分析等,用于发现各种目标(如垃圾漂浮物、垂钓等),然后将目标数据“提取”出来,模型化之后,同步融入到数字孪生环境中,由被动处置型向主动发现型转变,实现河道监管全覆盖。
在视频监控治理的同时,巡查人员辅助监管。他们会根据巡查内容,自动汇总相关数据信息,还可实时跟踪定位巡查人员位置,形成巡查数据轨迹并可在三维世界实现轨迹追溯、场景再现。最终,综合各类物联感知监测数据、图表等资料,根据需求自动化生成定制化管理分析报告。
目前,新泾港数字孪生探索平台正在试点使用,后续将根据使用情况,对平台应用场景和功能进一步完善和升级,全力推进河道全生命周期智慧化治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