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我们扬起奋斗的风帆,吹响奋斗的号角
2023-11-22
11月17日,记者从陕西省政府新闻办公室举办的新闻发布会上获悉:第一次全国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开展3年多来,陕西省组织3万多名专业技术人员参与普查工作,共获取全省灾害风险要素数据近亿条,全面完成了普查调查、数据质检和汇交、评估与区划等任务,目前正在试点普查成果应用工作。
2020年5月31日,国办印发《关于开展第一次全国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的通知》。调查是这次灾害风险普查的基础,任务是全面获取地震灾害、地质灾害、气象灾害、水旱灾害、森林草原火灾等5大类15种灾害致灾要素数据,人口、房屋、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系统、产业、资源和环境等6大类27种承灾体数据,政府、社会、基层等3大类16种综合减灾能力数据,1978年以来的年度灾害和1949年以来的重大灾害事件调查数据,以及重点灾害隐患调查数据。
3年多来,省普查办组织自然资源、生态环境、住房和城乡建设、交通运输、水利、应急管理、气象、林业、地震等行业部门,制定普查实施方案,推进普查工作。全省所有乡镇、社区(行政村)和千分之七的家庭参与了调查。
数据的完整、准确、规范是这次普查的重点,也是评估与区划工作的重要基础。在完成调查任务之后,省普查办组织相关行业部门和各地,分层级、分行业开展调查数据质检工作,确保数据的质量和可靠性,并通过国务院普查办抽查验收。
评估与区划是这次普查的重点成果之一。省普查办组建了由中国工程院院士任组长,多个部门和单位的64名专家组成的专家组,由省地质调查院提供技术支撑,开展省、市、县三级自然灾害综合风险评估与区划工作,编写了118份总计432万字的技术报告,编制各类图表9000多张,基本摸清全省自然灾害风险隐患底数。
此次开展的多灾种、多承灾体综合风险普查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的第一次。陕西省各地各部门坚持“边普查、边应用、边见效”,第一次在统一的技术体系下进行普查调查,推动致灾数据和承灾体数据有机融合,推进部门间数据共建共享共用;第一次全面摸清全省房屋建筑和市政设施的“家底”,形成了有空间位置和物理属性的房屋建筑海量数据;第一次摸清了全省森林可燃物载量的“家底”,为森林草原火灾防治提供了重要基础。
目前,省普查办正协同相关行业部门,推进省级自然灾害综合风险基础数据库建设,努力为常态化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评估体系建设、广泛应用普查数据成果、提升灾害防治能力打下坚实基础。(记者 甘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