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我们扬起奋斗的风帆,吹响奋斗的号角
2023-08-03
今年是福建第六年获得“河长制湖长制工作推进力度大、成效明显”的通报激励,福建也因此成为全国唯一连续6年河湖长制工作获得国家正向激励的省份。
获此殊荣,福建都做对了什么?
做实走深,探索创新
据了解,福建省河湖长制工作起步比较早。早在2009年,三明市大田县就在全省率先探索实施河长制;2014年,在总结大田经验的基础上,福建省委、省政府向全省推行河长制;2016年底,中央作出全面推行河长制的决策部署后,福建立足实际,不断推动河湖长制做实、走深、显能。
近年来,福建省河湖长制工作始终走在全国前列,在全面推行河湖长制方面作了一系列创新探索——建立党政主要领导担任河长的“双河长”制度,实行系统化督导考评机制,实现法院、检察院驻河长办联络室省市县三级“全覆盖”,形成“党政同责、五级联动”“行刑衔接、依法治河”“科学评价、社会监督”等一系列独具特色的河湖管护福建模式。
河湖长制想要持续发力,规章法规必不可少:福建出台了《福建省全面推行河长制实施方案》《关于在湖泊实施湖长制的实施意见》及一系列配套制度;在全国率先把河湖长制主要内容纳入《福建省水资源条例》和《福建省生态文明建设促进条例》;2019年11月1日《福建省河长制规定》正式实施,对河长制管理体制、工作机制、河长巡河、考核问责等提出明确要求,探索并形成了一整套河湖长制管理行之有效的运作模式。
心系民生,水润八闽。如今的福建每一条河流、每一个湖泊都有人管、有人护,漳州九十九湾、将乐池溪湖成为全国幸福河湖建设试点,木兰溪、九龙江西溪先后获评“全国最美家乡河”,霍童溪(蕉城段)、福州滨海新城岸段等2个生态治理示范点,分别入选全国首批“美丽河湖”“美丽海湾”案例。
此外,福建还在全国率先发布了《河流健康蓝皮书》,并连续数年为河湖做“体检”,目前,179条200平方公里以上河流健康良好率达91.1%,河流幸福指数(RHI)大于75分的三星级河流有170条,占比达95%。
因地制宜,携手共进
各地发挥优势、因地制宜,不断完善、创新机制,深化内涵,进一步探索新形式、创建新载体、总结新经验。
福州市永泰县成立了永泰县河湖物业化管理服务中心,开创福建省河湖物业化管理的先河,探索“物业化﹢数字化﹢职业化”新路径。福州市河长办相关负责人介绍,“政府主导﹢市场运作”的“河湖管家”模式,拓展了社会力量参与河湖管理的方式,这套河湖管理新模式,让河湖长制的刚性措施更“硬”。
宁德市建立了“智慧河长”管理平台,工作人员利用App进行巡河巡湖,提高了河道管理系统化、科学化、信息化水平,并且通过卫星遥感、北斗通信、5G技术、人工智能、边缘计算、大数据分析等新技术的创新应用,打造了一个开放、高效的智慧化、可视化、全要素的河流管理平台,让“河湖长制”向“河湖长智”转变,从而实现“河湖长治”。
从2020年8月起,三明市政协创新搭建民主监督平台,联合市河长办开展选聘百名政协委员担任“委员河长”活动,组织“委员河长”围绕河湖生态保护开展巡河护河、议政建言、民主监督活动,出台《三明市“委员河长”履职考评办法(试行)》,充分发挥、规范政协民主监督职能和委员在界别群众中的示范引领作用。这一机制成了三明市河湖长制的新品牌、新名片。
2019年9月,南平市建阳区阳光护河联盟正式挂牌成立,这是南平市首创也是南平市规模最大的护河组织。目前,该组织已成立教师、学生、法官、巾帼、青年、阳光等12支护河队伍,护河队员1100多名,为河长制工作注入新鲜血液,形成了多个主体共同参与、相互协调配合的治水格局,更好地调动市民共同守护清流碧水。
各色举措不一而足。在各方的共同努力下,福建的水越来越清,福建的河越来越畅,福建的岸越来越绿,福建的景也越来越绿,福建的人也越来越幸福。
走近遗产,传承文化
保持着原始生态的木兰溪等河流、“九九挹翠碧水宜人城,玉带缀锦闽南水乡境”的九十九湾、可感受“涨海声中万国商”繁华盛况的泉州市舶司、孕育了红军精神的步塘潭码头、被称为“世界最大石梁桥”的江东桥、见证了闽商传奇的三捷河、中琉经贸文化交流的“见证者”新港……福建密布的水系孕育了独特的文化底蕴和内涵,因此,治理河湖水体的同时,背后蕴藏着的文化也同样值得关注和保护。
为进一步挖掘、保护、传承和利用河湖文化遗产,着力提升幸福河湖建设的文化底蕴和内涵,2022年,福建公布了省内第一批河湖文化遗产名单,确认了80处福建省第一批河湖文化遗产,对年久失修的河湖文化遗产进行修缮维护,对仍在发挥效益的河湖文化遗产加强日常管护,让大众有更强烈的治水、护水参与感。
作为莆田人民的“母亲河”,木兰溪承载了当地璀璨的文化。为了强化历史文脉保护传承,挖掘水文化历史底蕴,当地推动了木兰溪流域5处水工程获评福建省首批水文化遗产,打造“千古木兰溪、百里江山图、十里风光带”工程,建设17个河湖文化公园和13个国家、省级水利风景区,并充分挖掘流域内各河道周边乡村旅游业资源,推动文旅融合发展,将多个村落、街区打造成主题景点、旅游村落等。
龙舟传统,水神崇拜,朱熹、陈淳、黄稷堂等古今名人的文化传承……位于漳州市的九十九湾流淌着源远流长的精神文脉。它的蝶变,也是福建省河湖长制工作成果的一个缩影。
2022年4月,九十九湾入选水利部首批“幸福河湖”建设项目,成为福建省唯一入选者。6个月后,它又登上了福建省首批河湖文化遗产名单。
为了更好地传承和发扬文化传统,当地系统且深入地梳理了九十九湾沿河历史遗迹,并利用技术手段科学构建了水利遗产分类体系,建立起九十九湾水利遗产名录库。通过收集整理与九十九湾相关的古籍文献善本、水利历史档案等史料,九十九湾河源文化得以溯源。集龙舟展示展览、储藏调度、进出港湾的集龙舟展示馆与龙舟储藏馆为一体的龙舟馆,则存放了沿岸居民对龙舟文化的热情。
随着河湖文化遗产的保护力度不断加大,九十九湾整体的生态、文化、旅游效应越来越突出,如今的九十九湾按照“文化传承、旅游休闲、特色商业”规划要求,重点在闽南传统文化、漳州特色小吃、“非遗”产品展示、文化创意产品、民间民俗演艺、休闲民宿等业态上发力,打造出了一个集聚游览、购物、餐饮、休闲娱乐等功能为一体的九十九湾旅游休闲街区。
这些80处河湖文化遗产无法一一细数,它们不仅是一处景点、一种文化、一段历史,更是福建深入落实河长制的体现,甚至还能带动区域产业转型升级,促进乡村振兴,创造新的经济增长。
河水蜿蜒流淌,岸上绿树成荫,如同一条条绿色的绸带,在八闽大地上组成了一幅宜居、宜业、宜游的生态文明画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