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让我们扬起奋斗的风帆,吹响奋斗的号角

首页 新闻资讯 应急行业

【中国应急管理报】让经历变经验 让尝试变成效

2023-07-17

【中国应急管理报】让经历变经验 让尝试变成效

 

  ●国务院第一次全国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领导小组办公室制定多项工作制度,充分发挥统筹协调和服务保障作用,加强工作调度和督促指导,强化工作落实。


  ●本次风险普查在全国调查了11.2万个林草可燃物样地,实验室检测样品79.3万份,建立了15万个可燃物遥感解译标志。


  ●本次风险普查第一次补齐1978年以来长时间序列县级尺度历史灾害数据不完整的短板。


  ●住房和城乡建设系统依托普查系统开发自建房排查信息归集系统,将排查信息与普查信息、位置图斑挂接绑定,并对普查数据进行印证和补充,实现信息落图定位、全过程可追溯。

  第一次全国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次开展的多灾种、多承灾体综合风险普查。此前,我国曾经开展过人口、农业等领域的普查工作,虽有可借鉴之处,但还是有很大差异,涉及自然灾害类的普查无经验可循。在这份答卷上,如何写好每一笔,是一项重大课题。


  统一的体系和标准让近500万人协同作业


  国务院第一次全国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领导小组办公室(以下简称国务院普查办)制定多项工作制度,充分发挥统筹协调和服务保障作用,加强工作调度和督促指导,强化工作落实。2020年6月以来共计组织召开国务院普查办主任办公会议90余次,国务院普查办技术组全体会议20余次,对重大组织管理和技术问题进行审核把关,召开国务院普查办全体会议近20次、省级普查办主任暨省级技术组视频会议10余次,以及与行业部门、地方普查办工作调度会近20次,检查推进全国普查工作;印发普查工作文件,指导各地区、各部门开展普查工作;印发国务院普查办每周工作动态和系列工作简报,通报普查工作进展,宣传相关经验和做法。国务院普查办领导带队赴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调研指导、赴成员单位汇报交流。


  各地第一次在统一的技术体系下开展普查调查工作,推动致灾数据和承灾体数据的有机融合。


  在推进部门间数据共建共享共用方面,天津市将风险普查获取的灾情、隐患点等信息融入基层防灾减灾数据库,构建基于智能网格预报和灾害风险大数据的暴雨诱发的中小河流洪水、山洪、地质灾害风险预警系统;针对城市安全运行,该市将气象服务与暴雨致灾因子及道桥涵洞、易积水点位等隐患点致灾阈值、防汛应急联动工作进行融合,增加城市内涝风险预警服务;根据电网遭受主要气象灾害的风险水平及多灾种风险区划图,在电力服务平台新增气象风险等级预报,并在电力气象服务专报中增加电力风险防范服务建议。安徽省以合肥市为试点,基于普查数据建设覆盖燃气、供水、排水、桥梁4个重点领域的城市生命线安全监管平台,推动实现“从人防向技防、从看不见向看得见、从事后调查处理向事前事中预警、从被动应对向主动防控”根本转变。福建省福州市研发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管理系统和信息采集APP,采用资料收集、对象清查、实地核验、数据建库、成果分析“五级”工作法,规范工作细节。


  除了技术体系方面的协同,普查人员的统一标准化操作也十分重要。国务院普查办组织各行业专家编制20余本培训教材,举办线上线下业务培训班,录制200余课时课程,指导地方开展培训;每周定时在线直播答疑,集中解答全国各地普查工作问题;对地方综合评估区划技术人员进行专题培训与考核,颁发合格证书,推行综合评估与区划工作持证上岗。各地区主要成员单位高度重视培训工作,采取举办培训班、开通线上视频培训、送培训上门等多种形式,强化对普查工作人员的专业化培训。


  “我们在全国动员了近500万人参与,涉及全国所有乡镇街道和村(居)委会。”国务院普查办有关负责人介绍,在组织实施过程中主要做到了“四个到位”,即统一组织领导到位、部门分工协作到位、地方分级负责到位、各方协同参与到位。各省、市、县各级人民政府及有关部门,乡镇人民政府和街道办事处,村民委员会和居民委员会,重点企事业单位,社会组织和部分居民,既是调查对象又是实施主体。各地充分运用地方组织体系,合理分工,高效组织实施普查工作。同时,由于普查的评估与区划以及部分调查等任务的技术性要求相对较高,各级普查办及参与部门和单位合理组织相关科研院所、高校、科技公司以及社会组织参与风险普查。


  想方设法补齐短板支撑“防、抗、救”


  全国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第一次摸清了全国森林可燃物载量的“家底”,为我国森林草原火灾防治提供了重要基础。


  本次风险普查在全国调查了11.2万个林草可燃物样地,实验室检测样品79.3万份,建立了15万个可燃物遥感解译标志,通过全面统计分析,形成以小班、公路格网为单元的分类型可燃物及载量成果。


  很多地方已经将普查成果应用于当地火险会商、灾情研判、隐患治理等方面,产生了很好的效果。


  作为林草资源大省和防控森林草原火灾重点地区的四川省,森林面积2.93亿亩、草原面积1.45亿亩。该省完成样地调查0.94万个,同时完成减灾能力调查1.4万条、重要火源调查232万条、历史火灾调查0.83万条,制作风险评估和区划防治地图1900余张。


  四川省森林草原火情监测即报系统基于普查数据开辟“火普”专题图层,利用GIS技术强化数据融合应用,完善防火隔离带、水源点、火源点、地方队伍等基础信息,丰富系统监测数据源,提升防火智能辅助决策能力。


  在自然灾害应对方面,本次风险普查第一次补齐1978年以来长时间序列县级尺度历史灾害数据不完整的短板,全面调查了1949年以来89场重大地震灾害、洪涝灾害、台风灾害、森林草原火灾等灾情数据和救援救灾情况。湖北省荆州市江陵县因经历过多次行政区划变革,一些历史灾害信息遗失,查找起来困难重重。该县普查办党员干部从荆州市、荆州区的统计年鉴和水利、气象等部门的历年工作报告中一条条查找线索,再拼凑成完整信息。遇到部分年份洪涝灾害信息缺失,普查人员考虑到公安县与江陵县仅一江之隔,地势地貌相似,灾害种类也相似,历史灾害数据比较齐全。他们便借鉴公安县的历史灾害情况,并有所侧重地进行灾种查询,最终补齐数据,如期完成了应急管理系统调查任务,且数据质量得到该省普查办肯定。


  让防灾减灾信息“收上来、传下去”


  房屋建筑和市政设施作为重要的承灾体,总量大、范围广、指标多,占普查对象的绝大多数,关乎普查总体成效。本次普查工作第一次全面摸清全国房屋建筑和市政设施的情况,形成具有空间位置和物理属性的房屋建筑海量数据,特别是城乡房屋建筑第一次有了“数字身份证”。


  有关部门单位获取了全国近6亿栋城乡房屋建筑数据及80多万处市政设施数据。在国务院部署的全国自建房安全专项整治工作中,住房和城乡建设系统依托普查系统开发自建房排查信息归集系统,将排查信息与普查信息、位置图斑挂接绑定,并对普查数据进行印证和补充。与以往的逐级汇总、层层上报的方式相比,这次实现信息落图定位、全过程可追溯,是普查数据应用的一个成功范例,今后也可复制、可推广。


  目前,房屋普查数据已经在防灾减灾工作中得到了应用。举例来说,云南省迪庆州房屋建筑和市政设施调查采集了房屋建筑、市政道路、市政桥梁、供水设施、供水管线等相关数据,先后提供给地震、应急管理等部门使用。该州充分利用已有的道路网、地下管网、房屋建筑让城市规划更贴合迪庆州实际情况,更合理、更科学。浙江省杭州市西湖区利用普查数据进一步补充区“楼安卫士”基础数据,更新街道建筑安全码和“楼安指数”,把安全码分为绿码、橙码、黄码、红码,排查隐患房屋建筑,确保社区安全。


  除了掌握房屋建筑和市政设施的情况,减灾能力强弱关系到灾害损失大小。此次普查工作第一次开展并形成覆盖“全国—省—市—县—乡镇—社区村—家户”的政府、社会、基层、家庭等全国综合减灾能力调查数据集。在山东省诸城市,有关部门单位工作人员与社区工作人员上门发放家庭减灾能力调查表,调查居民家庭基本信息、灾害认知能力、灾害自救互救能力等情况,摸清家庭减灾能力的薄弱环节。江西省九江市瑞昌市桂林街道瑞民社区普查工作人员则在收集信息的同时向群众开展知识和技能宣传,该社区建立了脆弱人群信息库,制定了帮扶措施,让防灾减灾信息构成“收上来、传下去”的双向循环。


查看原文点此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