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我们扬起奋斗的风帆,吹响奋斗的号角
2023-07-17
就第一次全国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工作所获得的数据来说,其生命力在于普查数据成果的应用。为进一步推动各地各有关部门普查成果应用工作,国务院第一次全国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领导小组办公室(以下简称国务院普查办)印发《关于加强第一次全国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成果应用的指导意见》。国家减灾委员会秘书长、国务院普查办主任郑国光近日表示,普查成果在服务国家重大需求、服务行业发展需要、服务城市安全管理、服务基层能力提升等方面得到初步应用。按照“边普查、边应用、边见效”的原则,围绕国家重大战略、重大工程建设、重要发展规划、重点领域和各地各部门实际需求,积极探索普查数据成果的应用工作。
针对重大工程
提出安全保障建议
各地积极开展风险普查数据成果转化,辽宁、江苏、安徽、福建、河南等省份将试点数据纳入各级应急管理信息化工程,在灾害综合监测预警、事故风险精准防控、安全示范城市创建等方面初见成效。天津、内蒙古、黑龙江等省(自治区、直辖市)普查办筹划设立了一批普查成果应用研究课题,推动普查数据与成果应用落地见效。
北京、河北、浙江等省(直辖市)利用普查数据成果,针对特殊情景下人口、房屋建筑、道路可能面临的灾害风险及其影响,开展了北京冬奥会和冬残奥会、杭州亚运会所在区域的自然灾害综合风险评估,形成专题评估报告,提出安全保障工作建议。
在服务北京2022年冬奥会和冬残奥会方面,国务院普查办牵头,组织自然资源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水利部、应急管理部等部门和北京市、河北省普查办成立专项工作组、专家组,历时4个月,形成《第一次全国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冬奥会地区专项评估报告》,包括冬奥会地区自然灾害综合风险评估(房屋建筑综合风险),冬奥会地区极端灾害情景模拟与评估(地震情景下的人口伤亡评估、低温雪灾极端情景模拟),提供冬奥会地区本底风险信息,为制定和检验灾害应急预案提供数据基础和技术支撑,服务冬奥会地区自然灾害防治与极端灾害应对,为进一步加强冬奥会地区常态化自然灾害风险防范工作提供参考。
北京市、河北省两地相关部门和单位从服务工作大局出发,高质量完成冬奥会地区各项工作任务。北京市开展自然灾害风险形势分析,每月进行北京赛区、延庆赛区和冬奥场馆周边灾害风险形势分析,指导延庆、朝阳、海淀、顺义、石景山等相关区开展月度灾害风险形势分析,编发《季度自然灾害形势分析报告》《月度自然灾害形势分析报告》,对延庆赛区进行专项形势分析,有针对性地做好风险防范与应对准备。北京市普查办赴延庆区指导检查,听取该区普查工作进展及冬奥会、冬残奥会服务保障范围内普查成果应用、重点区域综合风险评估与风险防控能力评查试点等情况,并提出针对性要求,全力保障冬奥会顺利举办。河北省普查办组织应急管理、交通、林草、住建、水利、自然资源、气象、地震8个部门到崇礼区进行专项指导,从组织体系、资金安排、人才培训、技术保障、质量把关、行业统筹等全方面帮助崇礼区推动普查工作开展。该省普查办召开北京冬奥会崇礼赛区风险普查工作调度会,研究并分析崇礼区风险普查工作存在问题和困难,提出解决方案,针对调查任务量最大的住建部门工作进行现场协调,不断提升崇礼赛区防灾减灾能力,以普查成果保障冬奥会顺利举办。
浙江省杭州市将区域灾害防治工作和亚运会安保需求有机结合,构建包含多个模块的“亚运公共安全组驾驶舱”。具体来说,风险防控模块集成风险防控因子,根据普查获取的风险点等级、风险描述、风险责任单位和化解措施等信息,以数形结合的方式掌握风险防控工作整体进展情况。实景监测模块实时掌握67个保护点、43个竞赛场馆、22个训练场馆和2个亚运村运行状态。风险构成模块集成亚运场馆周边管控区域内的企业及企业风险分布情况,并以红橙黄蓝四色呈现风险等级,可实时查看61个地质灾害点、32个积水点、5个山洪灾害点、28个下穿隧道等自然灾害相关风险点情况。保障力量模块集成亚运场馆周边的六类应急资源,包括2695个避灾安置点、1255支救援队伍、213座物资储备库,以及救援专家、物资装备、消防站等数据,为资源调度提供信息支撑等。另外,该市还利用已有的普查数据和监管数据,依托杭州市防汛防台应急指挥数字平台,针对亚运场馆区域典型高风险灾害隐患点,实施精准探测和科学预报预警,仅用时5分钟便可实现市级指挥中心和现场指挥部动态联动指挥,现场紧急信息报送及时率从25%提升至80%。
为防灾减灾工作
提供重要数据支撑
风险普查数据种类多样,涉及地震灾害、地质灾害、气象灾害、水旱灾害、海洋灾害、森林和草原火灾等,其成果的应用面广,能为多部门防灾减灾救灾工作提供坚实的数据支撑。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门基于普查获取的房屋建筑调查数据和灾害风险属性信息,探索普查成果在城市信息模型、城市运行管理服务、城市体检、老旧小区改造、农村危房改造等领域的应用。交通运输部门针对干线公路普查发现的高风险点,全面实施“十四五”期间灾害防治工程。水利部门将普查数据成果用于指导完善流域、防洪减灾工程体系,支撑水旱灾害防御能力的提升。自然资源部门将普查成果服务于地质灾害防治和海洋灾害隐患治理,风险监测预警等常态化灾害防治,有部分成果已应用到汛期地质灾害防治、国土空间规划等。气象部门将普查成果纳入到气象大数据云平台集中统一管理,推进各级气象部门在业务方面的应用,包括气象灾害风险评估预警观测站点选址等方面。
对于应急管理工作来说,普查形成的主要自然灾害风险要素、重点隐患、风险评估和防治区划等成果,能够为灾害监测预警、风险隐患治理、防治等提供本底风险状况和重点隐患信息,支撑开展应急指挥、救援协调、预案管理、监测预警、物资调配、灾情评估等。应急管理部门将普查成果融入自然灾害监测预警信息化工程和应急指挥平台建设,提高自然灾害监测预警和应急综合研判能力。
江西省瑞昌市通过风险普查工作汇总收集各类避难场所(点)、地质灾害风险点、区域内实时火情监测点、水库河流监测站点相关信息,利用智慧应急平台对它们周边的资源进行分析并标注,一旦遇到突发灾害,可第一时间将事件发生地周边的救援力量、物资以及风险点,用视频、广播等方式综合展现,迅速判断事件所需的救援力量和影响范围,获取责任人员联系方式,高效开展救援处置。
另外,该市还在普查出的重点安全隐患区域安装热感成像、位移感应等物联感应系统,一旦发生险情,系统自动弹窗预警,自动将预警结果发送给相关责任主体,保证管理人员能够及时收到相关预警信息。贵州省六盘水市结合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获取的乡镇(街道)灾害应急避难场所、防灾减灾设施、应急装备等信息,指导完成市、区、乡单灾种和综合灾害风险区划,利用大数据、5G技术,整合地震、防汛抗旱、山洪、卫星定位和气象信息监测系统,将综合物资储备点、救援力量、路网、灾害发生点等数据信息融入应急指挥平台,切实提升乡村综合防灾减灾能力,确保灾害预警信息精准传递到村到户到人。
提高城市管理水平
让群众更安心
多地将普查数据与智慧城市、城市大脑等城市管理平台融合,为城市自然灾害监测预警、风险会商评估、应急救援处置等提供数据支持和决策参考,切实提高城市安全管理水平。
福建省福州市地铁气象服务保障系统运用气象灾害综合风险普查成果和城市气象数据资料,针对每个地铁站点的周边地理环境,实现“每站一阈值”(利用普查成果,结合站点周边环境,解析出该站点的承灾能力,每个站点灾害风险阈值不同)和区域、路段、站点“三并行”(受灾害风险影响地的区域、路段、站点的相关责任人会同时、第一时间收到报警电话或者报警信息),关联相关责任人开展直通式服务,确保气象预警信息传递的针对性、及时性和准确性。福州道路交通气象服务系统将该市道路分为50个重点路段,可以提供精细化的预报预警服务,为有关部门单位在灾害性天气过程中提前预置力量疏导交通提供科学依据。重庆市则将普查成果引入智慧城市(CIM)、物业管理、城镇建筑管理、农村危房排查等,提升全市房屋智能化管理水平。巴南区率先运用普查试点成果,提升应急管理水平。该区将应急资源、重点隐患等普查成果与智慧城市平台政务数据深度融合,为城市功能区划、产业布局及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提供决策支撑,推动韧性城市、韧性乡村建设。
普查数据取之于基层、用之于基层。各地积极探索将普查成果融入社区综合管理体系。比如,上海市松江区结合风险普查工作中的社区减灾能力、救灾物资储备、脆弱人群分布等基础数据,开发研制相关实时监控设备及数据采集设备,搭建并试运行包含社区灾害管理OA、社区隐患点监测、救灾物资管理、气象灾害监测预报、预警信息靶向发布等模块的系统平台,减少基层负担的同时,提升了基层智能识别研判潜在风险隐患和预报预警的能力。浦东新区、嘉定区推动普查数据成果应用到应急物资保障和应急避难场所两大应急基础保障建设,优化避灾安置场所布局和配置,不断提升城市综合应急避险能力。云南省将气象灾害普查成果与该省农村防雷减灾示范工程相结合,在53个示范点的选址工作中,优先选择雷电致灾危险性较高的村落开展农村防雷减灾示范工作,将示范点与雷电致灾危险性区划图叠加,分析拟选点所在区域的雷电发生概率和雷电灾害风险,为示范点雷电防护设计与施工提供科学依据;运用普查成果构建基于多地形因子的冰雹危险性模型,结合冰雹高危险区域、主要作物种植区作业点布局和冰雹活动路径等综合特征,提出人工防雹作业点调整方案。